长城和运河,被人们喻为象征中华文明的双子星座。大运河“申遗”成功后,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正被重新发现和挖掘。12月4日至8日,扬子晚报记者随同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组织的“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”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和文化传承大型主题采访组,先后来到大运河流经的淮安、扬州、无锡、苏州四市实地探访,感受江苏的运河之美、自然之美、人文之美。
12月7日,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运河文化研究专家、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科版)》副主编谢光前编审。谢编审从历代开凿运河都是国家战略、大运河带来生长重心变化、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三个层面畅谈了大运河文化。
谢光前认为,运河的开凿在不同的关键时段,都是基于国家战略。夫差开邗沟是为了调兵运粮,北上攻打齐国,称霸诸侯;隋炀帝凿通济渠和永济渠,是为了使江淮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京师,也是为征服高丽作准备,而非为了骄奢淫逸的目的;元代忽必烈授命郭守敬截弯取直贯通京杭大运河,目的是要把江南丰盛的物产更便捷地运往大都。谢光前指出,随着运河走向的移动,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重心也发生变化。在隋炀帝贯通大运河之前,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心基本上是顺着黄河流域呈东西走向的,隋炀帝开凿通济渠与江南运河连接,隋唐乃至宋代,中国经济政治的中心逐渐发生着西北——东南方向的偏移,而到了元朝,随着郭守敬对大运河截弯取直,中国的战略轴线从东西向完全转换为南北向……这条大运河是南方资源滋养北方的生命线。谢光前还表示,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。古典四大名著中三部与运河有关:《西游记》作者吴承恩是运河城市淮安人;《水浒传》写的是水泊梁山好汉,故事的展开多在运河两岸;《红楼梦》开篇在“富贵风流之地”的苏州阊门,终结在江南富庶之地常州毗陵驿,可谓一条河尽显人文之美。
据悉,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在运河沿线省市最为富厚: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区焦点面积约占全国的1/2、遗产河段长度约占全国的1/3、遗产点数量约占全国的40%。目前,江苏各地正在行动,决心把大运河江苏段建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、高品味的文化长廊、高效益的经济长廊,建成大运河文化带的样板区和示范段。
扬子晚班新闻链接:http://www.yangtse.com/app/zhengzai/2017-12-11/492705.html